CMMM4级申请常见的5大误区

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标准符合性评估(以下简称“CMMM评估”)是基于GB/T 39116-2020《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》、GB/T 39117-2020《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》两项国家标准,对产品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程度开展系统性评估。截至2022年底,全国已有400多家制造企业获得相应等级的标准符合性证书,其中“四级(优化级)”是国内制造企业目前达到的最高级别,通过评估的企业也是国内高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。

那么企业如何识别能否达到四级?CMMM申请4级评估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?下面擎标整理了5大误区,可供企业参考。

申请四级评估常见误区

在众多申请四级评估的企业中发现,一些企业对申请四级评估并未充分了解,对四级评估考核的维度、难点、要求,未进行对标判断。企业盲目申请四级,导致最终评估结论降级。针对四级能力识别,经常出现如下误区。

误区一  大企业/行业品牌知名度高就能通过四级

此误区较为普遍,因为已获证企业确实行业的知名企业居多。行业知名企业确实在产销量、营业额、市场占有率、品牌形象上处于领先地位,且企业资金雄厚,智能化投入也较多。但CMMM评估考核的是实际的产品制造过程智能化应用情况。有些企业的品牌市场宣传大于其实际制造水平、智能化水平;还有些品牌依靠外部代加工,没有制造工厂,无法进行评估。

曾经遇到一家业内知名的非标装备制造企业,申请四级评估,生产工艺类型只有装配,产品组装环节采用全人工方式,且装配过程打螺丝还是采用普通电动螺丝刀,不能实现扭矩参数的数据采集,其他智能化应用较少,最终预评估对标下来,评估组认为企业达到三级还有些困难,整体处于二级水平。企业无法接受作为行业龙头而评估结论是二级,最后终止评估。

 

误区二  已获得智能制造荣誉或权威认可就能通过四级

 有些企业已获得省部级、国家级,甚至国际性的智能制造荣誉,这是很好的智能化建设基础。但由于各种政策、荣誉评选的评价指标不同,不能说获得某个荣誉,就可以等同通过CMMM四级。

特别是有些企业反而容易借此荣誉,产生盲目自信心理,而忽视CMMM评估调查取证的全面性、客观性、严谨性。比如,企业承担了国家重点智能化攻关建设项目,已经由权威专家把关验收,则认为通过四级没有问题;但四级评估中,该项目可能只作为四级考核中一个子域的几个条款的有效举证,无法以偏概全代表企业整体智能化水平。

通常的企业智能化成果申报,申报材料都是尽可能展示企业好的一面,而对弱项避而不提。而对于CMMM评估,企业应基于实际业务情况确认评估范围、评估内容,应评尽评的条款不可随意裁剪、回避,不能避重就轻,应基于统一标准开展CMMM评估。一个完整的CMMM四级评估包括预评估和正式评估两个阶段,在企业现场至少6天时间,评估组利用充分的时间,完整、细致的验证企业各业务职能的智能化应用情况与应用效果。这里的调查取证包括企业获得优势、建设亮点的一面,也包括对标后的能力不足和建设缺失一面。

误区三  新建成的智能工厂就能通过四级

这里“新建成”特指生产正式运行1年左右的工厂。很多企业投资几亿、十几亿元构建新型号产品制造工厂,且工厂在设计、建造之初就按照行业最高标准建设,吸取以往经验,各种智能化技术一步到位,打造行业最先进智能工厂。不否认这些工厂的先进性,但通常新建成工厂的产量、销量还在慢慢爬坡过程,制造产品的种类也有限,特别是智能化应用堆积了很多新技术,工厂整体运行需要一段时间磨合、消化、验证,短期较难发挥智能工厂的特色能力。

此外,四级评估要点中,大多数内容是审查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在线优化、预测,由于工厂建成时间短,很多工厂的业务数据累积量不够,一些制造规律难以发现,并通过分析模型去表达、验证。例如,【设备管理】子域四级要求的“设备预测性维护”,需要对历史发生的故障做故障知识积累与分析,而新建工厂是新设备,短期故障发生率也较少,也较难提出预测、优化的需求。四级【能源管理】能力子域要求的精细化“节能模型”,新工厂运行之初重点考虑产量、质量、效率,因此智能化建设会侧重这些方面,短期很少考虑节能降耗举措,当工厂生产稳定,为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时,才会由此需求进行智能化建设。当然也有些新建工厂,在建厂之初就综合考虑了之前的节能经验,已经采用了节能化设备和方案,接下来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新的节能空间。

因此,CMMM四级评估的工厂需要稳定运行一段时间,生产运营模式较为成熟,智能技术较好的应用落地,当工厂运行积累了一定的数据,沉淀了知识,有优化提升的需求和举措,四级的智能化成果也会很好的应用、展现。

误区四  生产运行展示效果好的工厂就能达到四级

很多人去过这样的工厂,工厂整洁明亮、工艺布局有序、设备全自动化运行、机器人协同运作、物流配送无人化、指挥调度大厅大屏看板数据展示,看起来非常先进。有的工厂还指定“红毯”路线、观光车路线,配备专职的讲解员,每到之处讲解亮点。

首先,这种参观方式只能了解工厂的局部,讲解员固定的说辞未必是标准符合性评估需要采集的证据,而一些CMMM评估关注的要点,需要评估组去生产工位详细了解验证,例如产品换型时,设备是否自动切换加工程序。

其次,上面提到的生产高度自动化、大屏看板展示等,大部分是二级、三级要求,四级条款要求的数据分析优化、预测模型,这些底层逻辑也很难用大屏看板展现。还有些大屏看板只是为了“秀”一下,看板上展示数据的时效性、准确性、真实性经不起推敲,一些统计数据很难对生产调度、生产控制起指导支撑作用。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,很多实时信息未必要放到大屏上,通过移动终端、手机APP推送信息,特别是异常信息,比大屏更有意义。

因此,在四级评估的生产车间现场巡视时,更多查证显性的三级要求;而对于四级条款,一些实时的生产过程优化控制,要到总控的后台“大脑”或者数据分析平台去查证,还有些决策模型已集成到设备运行的底层控制逻辑中。生产现场展示效果好的工厂未必能达到四级。

误区五  高端智能化终端产品的制造工厂容易达到四级

高端、智能化产品蕴含的高新技术多,产品研发周期长,部分制造工艺环节较为复杂,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工艺研发智能化应用投入较多。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,也驱动企业在生产环节智能化应用提升。对于结构复杂产品,产品制造的社会化分工较明显,各家工厂分别负责其中关键零部件的制造,或者几道关键工序的加工,再由终端整机厂商把所有零部件装配。

但是,由于终端厂商的品牌曝光度高,容易误解为一切技术都出自终端厂商。然而,在某些行业会发现,企业制造技术水平、智能化应用水平,部分关键零部件制造厂商要比终端产品制造厂商高,例如,液晶面板制造厂商与显示器、电视机制造厂商。

当然,这里不是说绝对,很多终端产品制造厂商的智能化水平也较高,整机的核心零部件也是自家生产,大型复杂产品的装配过程也需要较高水平的智能化技术支撑。

针对以上常见误区,企业需保持“归零”心态,对照标准,认真、客观的总结智能化优势能力。